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达能完成对Kate Farms收购并将整合业务

    近日,达能宣布完成收购Kate Farms多数股权。Kate Farms为植物基专业营养品牌,面向医疗及日常需求提供多种有机植物基产品。通过整合Kate Farms、纽迪希亚、Real Food Blends 和 Functional Formularies等品牌,这一合并后的业务将为北美地区提供更广泛的营养解决方案。Kate Farms原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Brett Matthews将出任合并后业务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公司发布)

    9小时前
  • 英氏控股携手行业共推食品数字标签变革

    近日,“标签连接中国”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应用培训班在湖南长沙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联合主办,英氏作为倡议单位之一出席活动。活动上,包括英氏在内的18家头部企业联合发布《以国家标准赋能推进食品数字标签应用倡议书》。

    9小时前
  • 爱婴室入选上海市首发经济引领性本土品牌

    爱婴室成功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首发经济引领性本土品牌”榜单。本次评选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商业联合会组织开展,旨在表彰在品牌创新和市场引领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本土企业。爱婴室发文称,作为上海本土母婴行业的领军者,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赋能全渠道服务体验,持续推出满足新时代育儿需求的独家首发新品,如与国际知名IP万代合作开设的中国首家拼装模型店,以及旗下自有品牌“宝贝易餐”等高品质产品,爱婴室始终走在行业创新的最前沿,目前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门店数近500家。

    9小时前
  • 名创优品MINISO LAND 全球壹号店开业9个月业绩破亿

    7月2日消息,名创优品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MINISO LAND 全球壹号店开业仅9个月实现单店销售额突破1亿元,其IP系列产品贡献高达79.6%的销售占比。MINISO LAND 全球壹号店以兴趣消费为核心理念,自2024 年10月开业以来,已累计发布超135个IP系列,包括12档全球首发IP。截至目前,名创优品已在全国布局10家 MINISO LAND门店,覆盖上海、北京、成都等核心城市。(官方微信)

    9小时前
  • 东莞又一社区发钱:二孩奖1万,三孩奖2万

    近日,东莞万江街道新村社区推出生育补助方案,据悉,生育二孩的一次性补助为10000元,生育三孩的一次性补助为20000元。生育补助对象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夫妻双方或一方为新村户籍;新生儿需在 2025年6月1日后(含6月1日) 出生的,且出生日起半年内首次入户新村社区;夫妻双方均属初婚,并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符合法律规定的夫妻关系共同生育的二孩、三孩家庭(一孩、四孩及以上不予补助);新生儿出生地仅限于中国大陆境内,海外及港澳台出生的新生儿不在补助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形均不计入子女(二孩、三孩)数:夫妻收(抱)养的子女;婚姻存续期间与配偶之外的人生育的子女;夫妻有一方属再婚的,不能享受此待遇。

    9小时前

 母婴行业观察

母婴店的五大死法

产业

小六

阅读数: 4174

( 0 )

( 0 )

( 0 )

2021-06-30 09:09

导读:早在去年我们走访山西线下渠道时,就有母婴连锁老板表示,“对母婴店来说,2021年既是决胜负也是决生死的关键时期。”近期,在我们的采访中,一石家庄母婴连锁老板直言“如果前两年更多的是门店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今年更多的就是生死压力。”


从承压前行到艰难求生,越来越多的母婴实体开始考虑如何活下去!


作者:新母婴店


今天,我们就对近几年来线下母婴渠道的各种死法做个盘点,分析下翻车原因,借此来规避风险,更好地“活下去”。


越是跟风大搞价格战,死得越快


纵观中国消费市场,各个领域、线上线下,价格战的声音此起彼伏,从未停止,终结于价格战的门店更是不计其数,母婴店也不例外,从一开始比着降,对着降,降到最后做起了亏本买卖,比谁更亏最后双双关门。


都说价格战害死人,可是为什么线下母婴店还是喜欢动用价格手段?原因就在于见效快,无论是打折、促销还是做活动,其本质上都是在变相降价,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更多时候降价一旦让消费者成瘾,就很难戒掉,尤其是在价格战的激化下,产品越卖越低价,利润越赚越少钱,渠道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白忙活一场。


因此,对于渠道来说,价格战无疑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来获取营业额增长的额方式,但这个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终将涸泽而渔。


品类选错,产品白做


“做大通货太累,压货压死了。”这句话是近年来在走访渠道时听到的最多的。一位婴儿食品省级经销商向我们表示,奶粉大品牌已经把母婴店绑架了,基本不赚钱,但门店不得不卖,不为赚钱,只为引流,因为你不卖别人就会卖,顾客就会被别的门店撬走。而且,大品牌出了新系列大家还是要抢,撑门面、做引流,面子还是得有。

尽管现在大家直呼“卖奶粉不赚钱了”,但奶粉依旧是门店表现最为强劲的品类。但同时摆在面前的事实上,奶粉的销售额持续走高的同时,毛利率却也是一降再降,尤其是近两年窜货乱价严重,还在一味的遵循“奶粉独大”的原则只会把门店陷入两难的局面中。

于是不少母婴店主开始急寻新品类,有的开始找细分来做,接连上架有机奶粉、羊奶粉、A2奶粉、小分子奶粉等,有的开始切品类切趋势,提升辅零食、营养品等品类在门店中的占比,其初衷都是对的,但关键在于找对品牌。无论哪个品类,当下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品牌化”,如果说早些年仅靠门店的推销就可以卖货,随着近年来学习型研究派爸妈当道,如果还是一味地上架没有品质保证和品牌力加持的新产品,很容易翻车。


只关注宝宝需求,忽略母婴+群体


二孩政策开放之后的“婴儿潮”没有到来,而近几年的出生率直线下滑却是真实存在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1200万,2020复合生育率1.3,伴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红利结束,母婴行业正式步入存量市场,换句话说,如果还是执着于单一的宝宝经济,市场份额恐会越来越小。

在过去,母婴店售卖的产品基本是围绕宝宝生命全周期,然而当下,新生儿数量越来越少,可服务的宝宝群体更是十分有限,加之各大渠道多方竞争,固守宝宝群体只会让自己陷入泥沼。

据凯度消费者指数预测,未来5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0-4岁的人口是下降的,5-9岁是增加的,10-14岁是平衡的。可见,出生率放缓背景下,中大童、二胎家庭成为中国母婴市场人口新红利,其中3岁+以上人口规模化增长更是直接催生了中龄&大龄儿童母婴消费品市场的爆发。而母婴店如果卖不了中大童的用品,做不了早教育儿、亲子互动等,那损失的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孕产妇群体也是一样,如今已经成为母婴的一个消费入口,而如果母婴店只关注宝宝需求,服务不了孕产妇群体、难以和母婴家庭产生强关联......这样的母婴店势必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活下来。


只做线下就离死不远了


理论上来讲,线下实体母婴大多是当地市场催生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它们在特定区域经营时间较长,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还会根据地域客户消费习惯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做调整。一来培养了用户习惯,使其形成极强的依赖性,二来,深耕本地多年的门店经营和会员管理运作可以积累大量的会员数据,深知什么样的品牌卖得好、什么小品类卖不动,更有利于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可否认,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优势,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消费者纷纷选择线上消费线下体验,如果线下母婴店还一味流连于周边三公里或五公里,沉迷于线下卖场交易,那他们的经营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全渠道已成为下线下母婴店必须去构建的能力,如今一个只懂得线下销售推广的门店是不合格的,


盲目的扩张只会加速死亡


不止一家母婴连锁曾在母婴行业观察举办的大会上直言:“还是会继续开店”,也就是说,线下渠道扩张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盲目”二字。盲目扩张更多的时候是陷阱,因盲目扩张导致的业务停摆、人员流失、债务高企、走向末路的案例并非少数。


众所周知,连锁扩张的前提是单店盈利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开一家店成功了,紧接着完全的复制粘贴后开十家店照样可以成功,这取决于行业大环境、门店选址、经营管理、运营模式、供应链体系以及各自区域的消费市场及消费者实际情况等多重因素。


尤其是当下大环境遇冷且行业竞争加剧,如果仅是因为一个店生意不错,就立刻搞扩张,如条件具备,那是可行的,问题是很多店主全凭热血,不是凭实力,店面多了后就开始顾此失彼,结果两边都经营不好,扩张地越快死得越快。


母婴零售行业虽难但始终是有机会的,关键在于要学会避坑。2021年7月11日~13日,来上海参加由母婴行业观察主办的“消费迭代风起时·2021第七届全球母婴大会”,届时与百余位资深嘉宾一起聚焦大变局下母婴行业的变化与趋势,来现场,一起聊一聊母婴零售连锁的趋势与未来。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