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孩子王发布2024年年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

    4月2日,孩子王(301078)发布2024年年报。财务数据显示,孩子王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显示出坚定的业务布局能力和强劲的增长动力。全年,孩子王营业收入达93.4亿元,同比增长6.7%;归母净利润达1.8亿元,同比增长72.4%;扣非净利润达1.2亿元,同比增长90.8%。亮眼的还有现金流和全年分红与回购数据,前者达到11.8亿元,同比增长46.5%,展现了孩子王良好的财务状况;后者占比归母净利润达60%,传递出孩子王对回报股东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责任与信心。

    2025-04-03 10:23
  •  森马服饰发布2024财报,儿童服饰营收103亿

    森马服饰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146.26亿元,同比增长7.06%。其中,儿童服饰业务实现收入102.68亿元,同比增长9.55%;休闲服饰收入为41.90亿元,同比增长0.44%。休闲服饰占总营收比重为 28.65%,儿童服饰占总营收比重为70.21%。(童装观察)

    2025-04-03 10:23
  • 江西明确:向0-3岁婴幼儿家庭发放托育服务消费券

    近日,2025年江西省十件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今年,“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被纳入了省政府民生实事。针对这项工作,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将推动城市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并实施政府购买托育服务消费券项目。


    具体来看:2025年,江西拟在全省支持新建、改扩建不少于100个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设施。江西将实施政府购买托育服务消费券项目,鼓励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托育服务方式,面向辖区有意愿入托的0-3岁婴幼儿家庭发放托育服务消费券。托育服务消费券采取线上申领的形式,拟于6月份由省卫生健康委统一组织并分批次向婴幼儿家庭发放。婴幼儿家庭可通过省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平台领取,领取后限期内(6一10月)在定点托育机构核销使用。托育消费券设定面值为200元/张,每个0-3岁婴幼儿每月限使用1张,2025年累计使用托育消费券金额不超过1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消费券面值。

    2025-04-03 10:23
  • 8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不合格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3月29日发布2024年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省级专项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滨州市滨城区朴与素品牌童装店、东营市东营区厚里童装店、郓城县卜吉熊童装店、寒亭区梦想妈咪孕婴生活馆、潍坊宝多宝母婴用品有限公司创业街分公司、郓城丘豆豆童装店、浙江幼米服饰有限公司、浙江厚里服饰有限公司、卜吉熊(福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未喔服饰有限公司、杭州幼米服饰有限公司、北京酷羽宝宝服饰有限公司、东莞市童谣服饰有限公司等生产或销售的8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pH值、耐干摩擦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纤维含量、绳带要求、羽绒含绒量、绒子含量。不合格产品主要有卫衣、动感字母印花连帽卫衣、拼色星星字母连帽卫衣、休闲长裤、羽绒服等。

    2025-04-03 10:23
  • 妙可蓝多:将加速与蒙牛奶酪战略协同

    3月31日,妙可蓝多披露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会议纪要。针对“公司毛利率波动的原因及后续有哪些应对措施”,妙可蓝多表示,公司2024年的产品毛利率较2023年有提升,主要因为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以及使用国产原辅料替代进口原料等积极措施导致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上升;公司2024年的产品毛利率较2022年和2021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为产品结构变化导致。妙可蓝多与蒙牛奶酪进行业务整合,毛利率相对较低的餐饮奶酪占比提升。展望未来,随着蒙牛奶酪收购完成,后续将加速战略协同以提升毛利率水平。(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2025-04-03 10:23

 母婴行业观察

重估育儿APP价值:信赖场域的精准“留”量

产业

小六

阅读数: 2221

( 0 )

( 0 )

( 0 )

2023-04-27 10:54

12.png


去年4月,根据王小帅电影《左右》改编的电视剧《亲爱的小孩》,意外上了热搜。


按理来说,在刑侦和古装剧称霸荧幕的今天,婚姻剧早已没了市场,上一部引发全民热议的婚姻剧可能要追溯到2009年(《蜗居》)。


而《亲爱的小孩》走红,大概率是这部剧对家庭关系,尤其是育儿话题的真实刻画,揭开了婚姻童话的面纱,让观众看到了生活的另一个截面。比如在科学育儿与经验式育儿的问题上,女主角和婆婆之间的争议就非常典型。


电视剧对育儿理念冲突的刻画,引发了两代人对于育儿方法的深思与探讨。


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根据艾瑞调研,中国家庭育儿现状多人共育占比超80%,其中「妈妈+爸爸+祖辈」的组合占比达到了43.7%,「妈妈+祖辈」为11.6%,「妈妈+爸爸」只有31.2%。


当然,电视剧属于人为浓缩不同人家庭生活上的矛盾,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个角色、一部剧不代表着普世大众。


只不过,在新手父母被小宝贝的哭声冲淡了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后,育儿焦虑或多或少都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戒掉育儿焦虑:亲宝宝的不可替代性


脱离电视剧刻画的对立和冲突,现实中的育儿焦虑更多的是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如何高效获取科学适用的育儿知识并解决遇到的育儿难题。


在艾瑞的调研中,只有9.3%的家庭聘请了专业育儿人士参与带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住家保姆或者育儿嫂。


先抛开不菲的价格,宝爸宝妈可能更在意小孩的安全。所以即便与自己的父母存在育儿理念的差异,宝爸宝妈也放心将小孩交给他们,而非外人。


因此,自我学习育儿知识就成了一门必修课。


与电视剧的故意刻画不同,现实中超过9成的父母都会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尤其是通过育儿App学习的妈妈,占比高达83.6%。


80、90年代生人的父母,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更信赖科学育儿。但做过父母的都知道,涉及小孩身心健康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大到生病,小到吃东西,事无巨细又不敢懈怠。


东南亚最大的母婴社区The Parentinc,它的创立就来源于一个奇怪的问题:你会喂三岁的小朋友吃奶酪吗?


创始人Roshni Mahtani通过给亚洲孩子做保姆的经历发现,亚洲父母缺乏足够的育儿知识和信息来源,没有资源参考如何喂养、管教和照顾小孩。Mahtani在博客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创建了the Asianparent,搜集各媒体中专业的育儿知识,提供平台让新手父母交流育儿经验。


相同的,亲宝宝创始人&CEO冯培华之前也分享过,2015年亲宝宝推出育儿服务时,切入点同The Parentinc一样:解决新手父母各种各样的育儿问题。


不一样的是,the Asianparent是为新手父母提供育儿资讯和交流的新媒体平台,更像是一个母婴版的「今日头条+知乎」。


但在更复杂的中国,互联网大厂随便一个过亿月活App的板块就能把这事干了,毕竟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资讯和用户。


所以像亲宝宝这样基于母婴垂类内容的公司,靠的是做深做透。


服务工具化,在过去十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几乎是一条铁律,你能在微信里充值电话费,也可以在支付宝里买燃气。同样,宝爸宝妈也可以在亲宝宝App里找到早教、食谱和成长评估。


但是这些构不成护城河,它们的作用是满足用户的常规需求,不仅可以轻易在其他平台找到,也容易被复制。


对育儿App来说,内容的专业化是第一道壁垒。


与The Parentinc注重UGC内容不同,亲宝宝搭建了一个专家团队,由妇产科学、儿科学、营养学、心理学、育婴、早教等专业人员组成,还建立了一套覆盖孕期以及从0-6岁的先进育儿理论体系和PGC内容库,基于平台大数据与AI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育儿服务。


13.png


团队专业到就连招募文字编辑,都要求有育儿专业背景。每一条推送都需要经过编辑审核,如果遇到争议性问题,一定要做核实,保证每条指导的科学性。


专业化之后是系统化。


亲宝宝将平台上的大量内容系统化整理,以工具化的形式放到「育儿百科」下,形成孕期+育儿两大专题,比如孕期专题中的孕早期产检指南,就整合了产检相关文章、重要指标解读、以及热门讨论话题和文章。


育儿专题下细分了0-1岁、1-3岁和3-6岁三个阶段,二级目录又涵盖了生长发育、营养饮食、认知能力等不同内容,并且每个目录下还有不同的小类别,比如营养饮食下就包含饮食安排、营养素补充、吃饭习惯等。


14.png


专业化增强了父母对育儿知识的可信度,系统化则是从易用性和便捷性出发。


但在科学育儿的体系下,宝爸宝妈已经不局限在「知然」的地步,也要「知所以然」。


这也很好理解,用户对于技巧性、经验性的东西只是了解,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更深层次的、更底层的解决方案。


针对这一诉求,亲宝宝最近联合浙江⼤学资深教授何洁推出的《0~6 岁⼉童发展⼼理学》,就是从实际的育儿生活场景出发,把专业知识转化成更适合家长学习的内容,帮助用户建立起科学育儿的体系化认知。


一方面,专业理论上需要更加深入理解,帮助父母系统性理解发展心理学、脑科学,深度理解后在日常更好地应用。


另一方面,基于专向问题解决如睡眠问题、语言发展缓慢、身高长得慢、偏瘦/胖怎么做等育儿过程中有一定比例出现的问题。


除了与专家合作,据说亲宝宝还在公司内部启动了类ChatGPT项目,希望未来能够以专业的知识和智能化的服务,在成为用户“育儿大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重估育儿App的商业价值:沉淀品牌价值


作为一个商业组织来说,如果一直只是站在服务用户的角度,不考虑商业化其实也是不现实的。


但母婴行业的商业化不同于其它垂类,早些年的母婴电商因为缺乏与用户建立信任的环节,导致粘性和品牌都没有做的特别成功,蜜芽和贝贝网的退场就能说明问题。


反观育儿社区或者App,因为将用户周期拉长到整个孕期+育儿,通过成长记录、专业、精准的育儿内容建立了足够的粘性和信任,为后面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育儿App或者母婴社区虽然众多,但盈利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广告和电商。


比如Parentinc的线上营销就有广告、网红营销和市场咨询三种方式,电商则是推出了自己的DTC品牌Mama's Choice。


2013年成立的亲宝宝也大致如此。但关于广告,与Parentinc将平台数据开放给第三方机构赚咨询费不同,亲宝宝更在意内生循环,即通过产品沉淀营销价值。


某种角度上,育儿App的广告价值与社交广告类似,都能基于熟人关系链产生品牌的多次曝光。


略微不同的是,基于家庭图谱的强关系链,亲宝宝以家庭场景为核心的营销势能更大,不仅仅针对绝大部分头部母婴品牌,连宝马和戴森都曾在亲宝宝收获不错的广告效果。


但真正令亲宝宝营销价值凸显的却还不是这个。


在今天五花八门的线上营销中,肉眼可见的两个趋势是:愈发重要的内容和更高的投放精准度。


纷析咨询创始人宋星提到过,广告主的投放不确定性要靠几个事情来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告投放的目标要更加明确。


而如何让广告投放的目标更加明确?对于综合平台来说能做的就是内容标签化。


2023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指出,内容标签化、数据中台、智能客服、线下程序化、联邦学习技术的近期应用比2021年有较大提升(5%以上)。其中,超半数广告主已使用内容标签化。


15.png


内容标签化,即将内容元素整理归类建立完善的标签体系,再基于标签体系建立完整的品类标签树,最后通过XGBoost梯度模型确认内容元素贡献度。


16.png


通俗来说,标签类别分的越多、越细,广告投放效果越理想。


而垂直平台亲宝宝的用户群体对于母婴品牌、家庭消费品牌来说,正是品牌希望圈选覆盖的核心精准人群。在此基础上,加之宝宝的成长阶段、宝妈的育儿偏好、家庭的关系图等标签,对品牌主而言就已经不仅仅是广告触达那么简单,也能实现对用户心智的覆盖和影响,进而形成品牌的深度沉淀。


这大概也是为何众多亲宝宝的广告客户如ChildLife、艾惟诺、美素佳儿等,都选择长期合作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2022年中国家庭科学育儿洞察白皮书, 艾瑞咨询


[2] 2023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秒针营销科学院


[3] 数字经济时代的母婴生态化龙头, 德邦证券


[4] 宏观专题: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国盛证券


[5] “系统”有力量:亲宝宝十年磨一剑, 新爱播


[6] 亲宝宝创始人冯培华:提供更有价值的育儿服务,围绕核心目标持续进化, 36kr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解码Decode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