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母婴行业观察
 推荐
 忽然一周
 热文
亚精胺、PQQ与麦角硫因,抗衰领域的“番位之争”
2024-10-22 14:24
忽然一周 | 多地报告上半年出生人口增加;抖音电商过去一年GMV同比增长46%;孩子王在四川成立供应链管理子公司
2024-09-18 10:17
汤臣倍健、Swisse激战正酣,仙乐健康、新和成营收上涨,大健康企业们今年过得如何?
2024-09-03 10:35
划重点!2021年中国零售市场十大趋势全解析
导读:2020年疫情影响下每个行业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领域发展的脚步变慢了,但是却激发出新的思路和动能,实现了完美转型;也有一些领域像是背上了加速器,更加大刀阔斧飞速发展和前进。对于零售业而言,2021年行业发展会呈现哪些新特点呢?
来源:新母婴店
日前,贝恩公司发布了《2021年中国零售十大关键趋势》,展望2021年,贝恩认为,中国零售行业将呈现“两加速、两新兴”的特征:一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加速变化、钱包份额的激烈竞争,一些现有趋势持续加速;另一方面,对于高效率零售新模式的持续探索和市场监管的不断加强,相继萌发了新的趋势。
1、趋势1:消费者需求加速分化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者自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个性化、精细化的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推动了供给侧渠道和品牌的快速变革。
而在消费升级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消费分级和逆消费升级也在频频出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端化和精品化,愿意为建立在产品本身价值之上的品牌溢价和情感价值买单;另一方面,还是不乏一些消费者始终追求性价比为先,尤其是2020年疫情加速推动消费向线上转移,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实现大爆发,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对“人货场”的消费升级细分需求,导致高端化和追求性价比两种不同需求的加速分化。
对于零售商而言,就意味着“一招鲜吃遍天”的策略不再有效,需要明确聚焦核心客群,选择正确的价值主张和合适的定价,投入更多技术和创意来造就出更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真正做到“知其所想、供其所需”。
2、顾客触点和渠道加速分化
过去20年随着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商发展迅速,促使整体市场日渐繁荣,尤其是当生长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年轻一代成为新生代消费主力军,他们的触点日益多元化、分散化及复杂化,使得中国线下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不断分散。
放在以前,零售商直接触达顾客,现在零售商和顾客之间有着大量的数字化触点。而如今,新生代消费者更容易在综合电商、垂直电商、社交电商、直播与短视频、小红书与B站、快手和抖音等不同渠道之间进行转换。
对于零售商而言,面对日益激烈的多渠道的分割,获客和培养用户忠诚度越来越难,而面对着母婴主流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时尚化,更应该尝试更多新玩法、发展多元渠道,打通线上和线下全渠道,结合自身体验佳和服务好的优势,全方位链接消费者。
3、加速O2O
当下,线上线下渠道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大势已定,但仍然有不少母婴店主固执地做着单一的线下生意。然而,新冠疫情加速了消费者向线上迁移,线下客流下跌明显,经此疫情后,越来越多的门店经营者开始觉醒,如果说以前线上布局只是一个补充,而现在,全渠道已经成为标配。如果是全渠道是站在商家的立场上,增加和消费者沟通的触点,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帮助消费者在更多地方获取商家信息自然也是大势所趋。
据尼尔森数据显示,O2O、社交电商和市场下沉是渠道的未来大重点。据悉,在提及未来公司业务关注重点时,有79%的受访者表示会加大对O2O的关注。
同时,据贝恩数据显示,在顾客通路方面,线下零售、电商和O2O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正是线下渠道不再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必要渠道,年轻消费者“宅经济”进一步影响了线下大店的到店客流,O2O到家电商新业态似乎正在成为获取本地客流的关键战场。预计到2025年,O2O市场份额或从2020年的1%上升至5%,而线下市场份额则会从75%降至65%。
4、竞争加速下沉
下沉市场这个词在这两年着实是大火了一把,关于小镇青年的说辞也越来越多,崛起、有钱又有闲、消费撑起半边天......有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0-3岁婴幼儿中约有450万位于一线城市,540万位于二线城市、3800万位于除一、二线外新市场。此外有预测称,截至2022年,中国城市家庭中,中产阶级及富裕阶级的占比将达到81%,其中,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将成为增幅最大的群体。也就是说,在新生人口增量产生的旺盛需求和低线城市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消费升级这两大因素共同推动下,下沉市场成为香饽饽。
与逐渐进入饱和状态的一二线城市不同,三四线城市由于其服务业不成熟、零售市场相对需求缺口较大,消费者需求尚未被有效满足,线上发展也处于欠饱和状态。得益于电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聚焦低线城市主动出击。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就目前市场上的很多电商企业的增量顾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低线城市,以淘宝特价版为例,MAU环比增长26%,其中下沉市场份额占比76%;京东京喜也有80%的新增活跃用户来自于下沉市场。
5、生鲜竞争加速
卖菜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业界盛传“得生鲜者得天下”并非空穴来风。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2.04万亿,同比增长6.8%。不可否认,除了生鲜行业本身体量巨大之外,就生鲜品类本身而言,其购买频率高、依赖本地库存、低线上占比等特点,让“卖菜”这件事本身也给巨头带来了新的流量入口。同样,O2O业务同样是受惠于生鲜品类的上述优势,在过去一年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
然而,随着众多品牌的跨界入局,使得生鲜这条赛道变得越来越窄,生鲜品类在O2O的交锋将会更加激烈。而且,看似一片生机勃勃的表象下,也是暗流涌动。数据显示,目前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仅有1%实现盈利,88%是亏损,7%则是巨额亏损。美团的小象、易果生鲜、呆萝卜等,都是前车之鉴。说到底,只有落地到最后一公里的精细化运营和打拼,才是决定生鲜电商生死的核心能力。
6、线上线下加速合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零售行业面临着到店客流量下降、购买频次下降等困难。而诸如无接触购物、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渠道、新服务的不断涌现,线上线下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归根结底,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恰当可行的合作是零售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线上生态可以无限输出自己成熟的数字化能力给到线下渠道参考,而线下零售商可以帮助平台生态玩家补其核心零售能力的缺失,做好多方资源的合理调度。通过多种方式多管齐下,促进线上线下营销同步增长。
7、新模式
我们一直强调的是,零售业说到底就是效率的革命,长期以来,零售市场的参与者始终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但就目前来看,市场上仍然尚未出现盈利水平较好的新模式,导致新业态的平均利润水平依旧低于线下商超。而放眼未来,只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零售服务模式和业态才更有发展空间。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零售业态诸如社区团购,其商业模式是否真的走得通我们尚不可过早下定论,但是其在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优势十分值得学习。从获客效率来看,社区团购更多的是借助社群私域流量,不仅成本较低,稳定性还足够好,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开展服务,加深沟通,更利于成交;从库存效率来看,社区团购平台按照订单进行供货,以销定采,是先有确定性的需求,再准备确定性的货,天然损耗成本低,库存压力相对较小;从营销效率来看,社区团购平台不需要花费额外的广告宣传费用,也无需进行特意引流推广,整个销售环节都在社群内完成,大家自发分享,这样一来,社区团购平台可以多快好省地链接用户、触达用户,同时还降低了营销成本。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团购现阶段依旧需要克服在商品组货、品类拓展、采购和供应链、供应商合作和区域化运营等方面的诸多障碍。
8、新收入
一方面,O2O到家等线上业务占比持续攀升之下,零售商的整体盈利水平被拉低,对于盈利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诸如工资等线下运营成本持续提升,也迫使零售商需要积极寻找更加多样化的收入来源。而基于以上的双重压力,对于站在领先地位的零售商已然开始思考如何发现更多的新的多样化收入来源,为自身可持续盈利提供保障。
9、新价值链升级
有专家表示,“从微笑曲线来看,在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也就是设计和销售,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将有助于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这对于零售来说有参考价值。
以往,零售行业的创新大多集中在狭义的价值链上,即凭借新的业务模式提升零售环节的订单和利润。然而,现阶段,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助推零售市场不断升级,从单一的生产环节向价值链两端拓展,覆盖生产、营销、采购、物流、分销、运营到触点的整个链条,助力零售企业获取更大的差异化优势,形成新增长点。
10、新监管角色
早在去年,随着社区团购被推上风口浪尖:“严重低价”遭到投诉,多家供应商也发通知“禁止供货”,多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电商“菜品社区团购”合规经营告知书》,率先规范社区团购市场。同时,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就网民关于“互联网社区团购平台以低价倾销市场”的留言作出回应:将及时研判掌握社区团购市场动态,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力度。
其实诸如以上影响平台生态玩家市场行为的新规并非个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政府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而保障市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在未来,在合理规范的竞争环境下,中国零售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营商环境。
数据报告来源:贝恩《2021年中国零售十大关键趋势》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