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税务总局:营养保健食品制造收入同增6.9%

    7月16日,税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呈现三大亮点。从生产制造看,营养保健食品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较全国制造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1.7个百分点。健康消费增速亮眼,上半年,助行助听产品、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30.1%、7.5%。健康消费预防性支出显著增长,反映出健康意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管理转变。(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14小时前
  • 奶酪消费迎来复苏迹象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奶业大会“中国奶酪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凯度消费者指数业务总监廖为新在此次研讨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奶酪品类市场销售呈现复苏迹象,渗透率有所上升,但与其他乳制品相比,仍有较多增长空间。截至2025年6月13日,奶酪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已缩小到0.1%,市场渗透率也从2025年3月的28.8%提升至2025年6月的29.2%。(新京报)

    14小时前
  • 天猫健康官宣青少年营养品新商策

    日前,天猫健康保健行业资深专家昭觉透露,母婴、药企、营养品品牌正在加速上天猫健康,布局儿童及青少年营养品赛道。对此,天猫健康加码推出专享新商政策,母婴品牌跨界营养品赛道,将可享受一对一,一日开店等新商专属服务。天猫健康还针对新手、进阶、高阶品牌推出三档新商成长政策,包括50%淘客佣金,20%流量加码等,单店最高可享受150万元经营激励金。

    14小时前
  • 伊利三赴链博会发布品质公约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链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50余家企业与机构参展。伊利集团作为中国奶业“链主”企业,已连续三届应邀亮相,并在本届盛会上重磅推出全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展。开幕当天,伊利携手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国研网、搜狐网等,共同发布了以伊利为样本的《中国奶业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中国奶业的实践成果与发展路径。同时,伊利首创奶业AI互动演讲,以前沿科技手段沉浸式讲述中国牛奶的品质跃迁与产业变革,并联合全球合作伙伴缔结《中国奶业供应链品质公约》。

    14小时前
  • 贝因美:控股股东申请预重整

    贝因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浙江小贝大美控股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16日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截至公告披露日,小贝大美控股共持有公司股份132,629,47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28%。其中,被质押或冻结的股份数量为131,105,171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98.85%。小贝大美控股的预重整申请尚未被正式受理,小贝大美控股后续实施重整程序,可能导致其在公司的股东权益发生调整。

    14小时前

 母婴行业观察

上半年超2800家服饰门店关闭,那么童装的生意还好做吗?

产业

小五

阅读数: 3082

( 0 )

( 0 )

( 0 )

2022-09-14 10:43

导读:受大环境的影响,服装行业正在经历寒潮。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服饰行业是关店数量最多的行业。其中服饰业态共有2800多家门店关闭,涵盖14家企业,包括外资快时尚品牌A&F、GAP、H&M,以及国内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和森马。在实体店铺陆续闭店的浪潮中,不少业内人士反思,服装行业为何越来越难做?被视为新增量的童装是不是伪命题?


作者/童装观察


快时尚品牌们迎来严冬


在中国市场,相较运动品牌的蒸蒸日上,快时尚品牌进入新的分化期。


今年6月,拥有15 年历史的上海淮海中路 651 号的 H&M 店铺停止营业;截止2021 年年底,H&M 在中国已有 60 家门店关停。


从财报表现来看,H&M业绩面临较大的压力。根据 H&M 集团 2022 年第一季度财报,H&M 在亚太与非洲市场的营收为 72.96 亿瑞典克朗,同比下滑 3%,再度出现负增长。


今年7月,Zara旗下三个姐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us退出中国市场;即使主打基本款经典款优衣库也未能幸免,在中国市场,受上海疫情拖累,优衣库今年Q1首次出现大中华区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反观其海外市场整体营收增长超过15%,一向贡献最大的中国市场却表现不佳。在Q2财报中,优衣库提到,3-5月期间在中国创下最高关店记录,达169家,其中上海有门店约90家。


对于快时尚的衰退,有人说是电商崛起挤压了快时尚的生存空间,也有人说是市场饱和以及大环境不好。翻看ZARA成长历史,早在2014年该品牌就已入驻了天猫。优衣库更是在2009年就入驻了天猫,还是首个入驻的海外品牌。


更深层次的探究,我们发现快时尚之所以快速成名,更多的是这类品牌们的高性价比、时尚潮流、迭代速度快。在更新款式上,以2周为单位进行产品上新,俘获了一众消费者,而以往的传统服装企业更新速度往往以季为单位。


不过,尴尬的是下一季度流行什么款式,什么颜色,快时尚品牌们并不具备话语权。无论是Zara、H&M,乃至新宠儿UR,几乎所有的快时尚品牌都会陷入抄袭纠纷中。在抄袭指控中,ZARA每年都要付出数千万欧元的罚款。


但真正让这批快时尚品牌节节败退的原因还有两点,其一,代际更迭,最初的消费群体80后已步入壮年,随着伴随而来的还有消费需求改变,更青睐高品质的服饰产品。Z世代群体则将目光瞄向了国潮、个性化的产品。比如无性别的潮流服饰品牌 Bosie;小众潮流服饰品牌重回汉唐、十三余等;运动品牌李宁、安踏。


其二、追逐潮流总有人更快、更细分。比如Shein,从打样到上架只要7天,可谓是时尚赛道中的一匹黑马。即使没有疫情的冲击,或早或晚,快时尚行业都会迎来洗牌期。


童装还能赚到钱吗?


再看一下童装板块,一直以来成人装延伸过来的品牌牢牢占据了消费者心智。


截止2022年1-8月,爱魔镜综合淘宝、天猫数据显示,森马旗下的巴拉巴拉销售额最高为17亿,同比增长5.7%。mini peace销售额2.2亿,同比增长2.5%;优衣库销售额为2.8亿,同比下滑3.7%;ZARA销售额1.7亿,同比下滑0.7%。这也侧面表示,快时尚品牌整体下滑,其他品类或多或少也会受到整体下滑的影响。


123.jpg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巴拉巴拉最高,为3.9%,其他品牌市场占有率均不到1%,高端市场乏善可陈。另外,Euromonitor数据显示,预计2026年国内童装市场规模达到4170.5亿元,童装赛道依然诱人。在此背景下,想要在童装市场中大显身手的企业,需要直面哪些问题?


第一、国外VS本土品牌竞争加剧。运动风潮影响下,被视为增量市场的童装生意,无论是耐克、阿迪,还是森马、安踏、李宁、特步、361度都在持续加码这一领域。李宁体育成立童装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特步发力童装板块,截止6月底,特步把儿童门店开到了1480间,占总店铺数的24%。这也意味着,一线二线市场正在迎来新的竞争阶段,在国潮的加持下,本土实力雄厚的品牌将与国际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不过,在高端市场,我国童装品牌依然缺少很多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的强势品牌,品牌的培育有待增强。


第二、加强原创设计,打造核心竞争力。曾有业内人士坦言,每一季的热销童装款式,上新之后,童装厂家可以快速“复制”出来,在各大电商平台都可以搜到,这也让原创品牌苦不堪言。但在同质化竞争领域,相较盲目跟风的款式,独特的差异化风格更具有吸粉能力,吸引消费者下单购物。


从长远趋势来看,随着消费者需求颗粒度更细,也会催生新需求。对于服装品牌而言,只有在这股全球服装寒潮中活下来,才可以为后续发展蓄力。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