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母婴行业观察
 热文
忽然一周 | 5个系列婴配粉批件信息公布;政协委员:建议将法定婚龄调至18岁;达能最新财报发布,爱他美表现亮眼
2025-03-03 17:06
AI技术赋能母婴育儿迈入深水区,哪些品类有望最先爆发?
2025-02-26 10:59
2025母婴行业新风口!五大消费趋势驱动行业增长
2025-02-24 10:44
老牌阿胶宏济堂,“卖身兄弟”为哪般?
作者/营养品观察
历经半年筹措,科源制药总算正式按下了收购启动键。
宏济堂正式“卖身”兄弟公司
4月21日晚间,科源制药发布重组报告书,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力诺投资、力诺集团等38名交易方发行股份以收购宏济堂99.42%股权,交易作价约为35.81亿元,同时,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科源制药是一家成立于2004年、从事化学原料及其制剂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制药公司,其产品覆盖了降糖类、麻醉类、心血管类及精神类等重点疾病领域,公司于2023年4月正式登陆A股创业板。同年8月,A股减肥药概念股爆火,生产盐酸二甲双胍原料的科源制药股价也曾一路疯涨。
被收购方宏济堂则是源于1907年的老字号阿胶品牌,主要从事麝香酮、中成药、蒙脱石原料药和阿胶等中药、保健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据米内网的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补气补血类中成药市场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位居第三,仅次于东阿阿胶、山东福牌阿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从自身定位、产品受众方面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企业,实则渊源颇深。
「营养品观察」了解到,宏济堂的控股股东为力诺投资与力诺集团,二者合计占有该公司39.68%的股权,而力诺投资也正是科源制药的第一大股东,且两家公司的实控人均为2008年登上胡润百富榜的“济南首富”高元坤。
换句话说,宏济堂相当于是要卖身兄弟公司。
曲线上市+兄弟输血?
这宗几乎是“左手倒右手”的企业并购,或与宏济堂谋求上市接连遇阻有关。
资料显示,宏济堂早已是资本市场的常客。早在2016年10月,宏济堂就曾在新三板挂牌,但不到一年后2017年7月便宣布终止挂牌。在摘牌申请提交前3个月,宏济堂完成了一轮2.6亿元融资,市值飙升至40亿,一度位列新三板业内估值前三。
2020年,宏济堂曾与科源制药一同计划注资A股上市企业亚星化学,由此完成借壳上市,但这笔前后耗时半年的重组最终未能成形,亚星化学就此给出的解释为“交易各方对本次重组的交易价格、业绩承诺及补偿等核心事项未能达成一致”。
“打包上市”未果后,宏济堂与科源制药便分头冲刺上市。其中科源制药于2021年6月递交IPO申请文件,最终历时近两年,于2023年4月正式登陆A股。相比之下,宏济堂的IPO之路却颇为坎坷,资料显示该企业曾先后于2021年9月、2024年1月两次接受IPO辅导,但均未有下文。
除完成宏济堂上市的“夙愿”外,双方并购或也能为科源制药走出营收困境提供机会。
就在今日(4月24日),科源制药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司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下降23.98%,为三年来首次出现营收降幅;扣非净利润0.19亿元,同比下降4.90%。
再翻看科源制药最近三年的年报可知,企业营收长期增长缓慢,且利润持续下滑。2022-2024年,科源制药营收分别为4.43亿元、4.48亿元、4.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1亿元、0.77亿元、0.60亿元。据了解,科源制药的业绩颓势主要与药品集采政策、市场供求变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相关。
而反观宏济堂,其营收规模不仅远超科源制药,且近三年来业绩飞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宏济堂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17亿元、13.75亿元、9.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1.51亿元、1.33亿元。
宏济堂稳步扩张的营收规模,与近年来消费者对传统滋补品的青睐密不可分。据DSA平台的数据显示,2024年6月我国电商传统滋补市场大盘同比增速高达49.7%,阿胶滋补品市场表现不俗,在滋补市场中占据重要一席。同时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崛起,他们对产品便捷性、即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宏济堂等一众老牌阿胶企业带来了新的品类红利。
一边是营收利润增长乏力的上市企业,一边是多次谋求IPO未果的阿胶巨头,同属“力诺系”的科源制药与宏济堂,走到一起也算是顺理成章且双方喜闻乐见的事。
重组报告书显示,不考虑募集配套资金,公司交易完成后,2024年备考营业收入为17.45亿元,较交易前增加276.34%;归属净利润1.68亿元,较交易前增加177.86%。
除了业绩成绩的焕新,双方的结合将有望帮助科源制药拓展中成药及健康产品、麝香酮、阿胶等大健康领域,并实现部分生产和销售资源的协同,有助于公司优化产品布局、加强渠道整合、降低经营成本,打造具备规模优势、行业知名度高的医药大健康平台,从而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和整体价值。
实际上,当前市场上制药企业涉足营养保健业务的典型案例众多,比如云南白药、华润三九、江中药业、达因药业、新华制药、华北制药等。制药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而营养健康市场扩张迅速的背景下,药食同源原料、膳食补充剂等成为传统药企寻求业务增量、谋求多元转型的普遍选择。
而“两兄弟”的联合最终能否“结出硕果”,将有待市场进一步考察。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