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母婴行业观察

 热文

2025母婴行业观察年中报告:品类、渠道突破口已现,用“二次创业”心态打好手里的牌
2025-08-06 10:07

忽然一周 | 16个系列婴配粉获批;李佳琦开启线下母婴选品会;newpage一页、爹地宝贝上半年业绩出炉;纽强线下直营首店开业
2025-09-09 18:39

单孩10800元生育补贴,多少会变成“奶粉钱”?
2025-08-06 10:31
知名IP大嘴猴版权纠纷落槌,宏联国际真的赢了吗?
作者/玩具前沿
导读:近日,美国知名IP“大嘴猴”陷入版权纠纷。
1995年,保罗·弗兰克创造了大嘴猴IP形象,并成立了Paul Frank公司。2005年,该公司被美国阿伦兹兄弟公司收购,获得了大嘴猴等IP的全球所有权。随后,阿伦兹兄弟公司将大嘴猴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商标权和著作权独占许可授权给宏联国际,宏联国际成为大嘴猴IP在中国市场运营的“总代理”。而后,宏联国际又将部分品类的生产和销售权分许可给了红纺文化等中国被授权商。红纺文化因此投入巨额资产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

矛盾关键点出现在2021年。阿伦兹兄弟公司在美国申请破产,并将其包括大嘴猴IP在内的全球资产出售给了另一家公司DMG。DMG接手后,不承认阿伦兹兄弟公司与宏联国际签订的独占许可协议。同时,将中国市场的授权交予品源文华。
这就导致了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尴尬局面。宏联国际方认为自己基于合法有效的独占许可协议,享有经营权。而DMG方则认为在原公司宣布破产后,此前协议也因破产重组而失效,作为出资购买方,有权重新授权。这与前不久奥特曼版权纠纷略有相似。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市场上出现了两个“官方”,都声称自己为正版,混淆了消费者,也损害了品牌的统一性。
大嘴猴相较于奥特曼的版权纠纷更为复杂,其中涉及到美国破产法以及中国法律对“商标独占使用许可合同”备案效力的认定。2025年7月2日,国际仲裁中心宣布全面支持宏联公司主张,即阿伦兹兄弟公司与宏联公司之间的《主许可协议》继续有效,仍享有大嘴猴IP中国市场的合法独占许可权。至此,版权纠纷告一段落。

然而,这场纠纷对品牌商业价值的破坏远超法律层面。像红纺文化等早期运营商,在品牌本土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们在前期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才将大嘴猴IP在中国市场成功激活,这些共同构成了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版权所有方变更时,新的版权方不认账,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打击了运营商对IP授权方的信任。若双方建立的商业信任崩塌,将不会有企业愿意对IP进行长期深度的投入运营。
除此之外,更为直接的伤害来自于IP本身的持续贬值。市场上的两个正版“官方”,消费者无从辨认,品牌形象严重混淆。从其他品牌发展案例来看,最坏的结果是,新的版权方为快速收回投资,可能采取短期行为,通过降低授权门槛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和过度曝光,从而加速品牌老化与低端化。与此同时,早期运营方作为前期受益者,已然在中国市场积累了渠道和市场氛围。新的版权方即使接手,在中国市场也寸步难行,无法有效开展业务。
综合来看,大嘴猴IP纠纷的背后,也暴露了IP授权链条中的系统性漏洞。当IP所有权发生变更时,原有的授权协议是否依然有效?如何保障原有被授权方的权益?其次,资本方收购IP后,其追求的短期利益与IP运营需建立长期情感连接的特性相悖。对于深度参与全球IP产业链的中国企业而言,在引进IP时,要更加注意评估IP所有权的稳定性和其背景纠纷,并考虑自有IP的孵化发展,避免外部IP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一个成功的IP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资产,更是由创作者、所有者、运营者、被授权商和消费者共同构建的情感共同体。一个健康的IP生态,其所有权、运营权、使用权都应该明晰且稳定。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