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中国玩具3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6.4%

    3月,中国玩具(不含游戏)出口额为30.0亿美元,同比增长6.4%;1-3月,中国玩具(不含游戏)出口额累计为80.0亿美元,同比下降5.3% 。按海关编码统计,95030089(未列名玩具及模型)编码下产品出口额最高,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0.8%;95030021(玩具动物)编码下产品出口额为3.0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增幅最大。


    2小时前
  • 舒比奇中国婴幼儿专业敏感肌纸尿裤新品上市

    近日,英氏控股集团旗下高端婴童品牌舒比奇于长沙盛大举办 “中国婴幼儿专业敏感肌纸尿裤上市发布会”,旗下中国婴幼儿专业敏感肌纸尿裤亮相的同时,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归口、舒比奇牵头起草的《医敏特护婴儿纸尿裤》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据悉,该标准首次明确界定 “适用于敏感肌肤婴幼儿护理的婴儿纸尿裤、纸尿片、纸尿垫”,在基础性能、微生物指标、产品卫生安全指标等核心指标上,均远超行业现行标准,为产品安全性筑牢坚实背书。

    2小时前
  • 孩子王发布化妆品类成分抽检规范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安全可信的购物环境,孩子王制定并发布《化妆品类成分一致性抽检规范》,委托国家认证的第三方质检机构每月匿名在孩子王平台购买样品抽检,履行商品监督管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守护消费者的美丽与健康。4月全球购例行神秘抽检已完成,检测结果确认“对照品与样品一致”。



    2小时前
  • 好奇品牌母公司金佰利发布2025Q1财报

    4月22日,好奇品牌母公司金佰利(Kimberly-Clark)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报告。报告期内,金佰利的净销售额为48.4亿美元,营业利润则为7.69亿美元。从业务划分来看,2025年金佰利对业务部门重新作出了规划,从过去的个人护理、生活用纸、K-C专业业务,改为了国际个人护理业务(International Personal Care)、国际家庭护理与专业协会(International Family Care & Professional)、北美业务(North America )三大板块。


    2小时前
  • 泡泡玛特:第一季度整体收益同比增长165%-170%

    泡泡玛特发布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整体收益(未经审核)较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65%-170%,其中中国收益同比增长95%-100%,海外收益同比增长475%-480%。中国各渠道收益同比增长分别为线下渠道85%-90%,线上渠道140%-145%。海外各区域收益同比增长分别为亚太345%-350%,美洲895%-900%,欧洲600%-605%。


    2小时前

 母婴行业观察

大陆和香港奶粉到底有什么区别?看后沉默了......

产业

行行

阅读数: 1858

( 0 )

( 0 )

( 0 )

2016-02-02 09:01

年终了,还是说说奶粉那点事吧。 导读:有数据显示,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婴幼儿奶粉消费市场,中国年市场容量超100万吨,其中内地生产、海关进口、以及其他渠道所占比例约为5:1:1。 然而,即便婴幼儿奶粉的供应主要来自内地,中国妈妈们依旧越来越多地转向代购、海淘、跨境电商等渠道,以此来获取进口奶粉。妈妈们对内地销售的进口奶粉也是心怀疑虑,对国产品牌的奶粉更是充满不信任。 其实,这种对内地奶粉的不信任由来已久。从2003年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彻底击碎了国民对内地奶粉的信任。在国民眼中,内地奶粉和进口奶粉最大的差别在于奶粉的质量安全、价格、和信誉度。“买奶粉要是进口的”,“不能在大陆买”的心态已然很常见。 香港作为毗邻大陆最近的免税天堂,成为内地购买奶粉的最佳热门选择,而趋之若鹜的疯狂采购最终令香港本地的奶粉需求也承受不住压力。于是2013年3月,香港政府出台限购令,至今尚未取消。 内地抢购香港港版进口奶粉,折射出两个层面的问题:国民对国产牌的信心严重缺失,以及对大陆食品监管体系的重重疑虑。在这种情况下,国产牌既遭遇了内地频繁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乳企利润同比大幅下滑等危机,同时也面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乳企行业优化升级的大好机会。 在复杂的行业前景中,国产奶粉如何振兴?如何重铸国民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大陆食品监管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等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思考的问题。 两地奶粉质量越来越相近  有乳业专家预计,2016年,以香港外资进口奶粉为代表,再加上内地以及通过其他渠道购买的进口奶粉,外资品牌的奶粉总销售额将以6:4的明显优势超过国产牌奶粉。那么,外资进口和国产奶粉在坊间普遍认为的质量安全、价格、信誉度等方面究竟有何不同呢?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给了国产牌奶粉当头一棒。内地奶源安全保障相对较低、生产销售环节风险点多、食品监管有标准但缺乏执行力、食品检测参数少、抽检样本少等问题,使得国产牌奶粉的质量安全确实令人堪忧。 而对于香港而言,由于自身没有牧场,所以无论是本土还是外资进口奶粉,其奶源同样来自海外。在奶源上,两地的差别其实不大。除此之外,毋庸置疑的是,香港具备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总体上看,彼时香港的奶粉安全占据明显优势。 然而,近几年来,国产奶粉遭遇重创之后,大淘沙留下的品牌对奶源品质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乳企和国家合力对奶粉生产销售中潜在的风险点实施了更严密的监控。2015年12月,光明乳业发布乳品业内的首个食品安全白皮书,公告近年来企业在奶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安全监管措施,成效良好,其奶源的各项检测指标已超美国标准,达欧盟要求。 与此同时,外资进口奶粉却被接连曝光质量安全问题。2013年,港版牛栏乳清蛋白受到污染,超过8万罐问题奶粉流入零售市场;2015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门外资进口奶粉也被查出奶粉质量不合格,临近保质期等问题...... 对此,奶粉行业人士表示,香港奶粉的质量未必就比内地好,只是香港奶粉抽检方式依旧更加严格。有外资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同一品牌的两地奶粉一般没有本质区别,其奶源、主要配方、加工工艺技术几乎完全一样,两地奶粉在质量安全上越来越相近。 可是尽管如此,国产牌品质的提升或者“正名”并未挽救一大部分公众购买外资进口奶粉的消费偏好。一份名为《2016年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乳制品进口国,其中奶粉就占了总进口比例的7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奶粉品牌的信誉度脱不开干系。 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2015上半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品牌口碑研究报告》中,国外(进口)婴幼儿奶粉品牌网络口碑最好的前两名是荷兰的美赞臣和美素,其口碑指数均超过9,接下来美国的雅培、惠氏,法国的多美滋也都超过5等,而国产牌奶粉中口碑指数最高的三元也只有5.82. 与国产奶粉日益提升的品质和进口牌信誉度的一贯好评相比,两地奶粉的价格波动更加起伏不定。 此外,《2016年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2013年和2014年,国内乳制品攀上了近20年的顶峰,而自2014年底至2015年,乳制品的价格又跌至10年的低谷。自2008年以来,国产牌奶粉的价格经历了剧烈的变动。 而在香港,三鹿奶粉事件后,内地民众开始疯抢香港奶粉,当地奶粉价格有所抬高。不过,由于香港商品低税率甚至免税的政策,使得香港外资进口奶粉一直比内地同品牌进口奶粉便宜几十元。总体上说,若不考虑购买方式的难易,妈妈们普遍认为香港的外资进口奶粉性价比相对较高。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的国产牌奶粉与香港的外资进口牌奶粉相比,在质量安全方面已经越来越有保障,奶粉行业在安全事件时期的混乱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整顿和完善;价格方面,国产牌奶粉波动范围较大,在2013、2014两年产生了价格虚高的情况,又在2015年成功回落;品牌信誉度方面,内地乳企尚未形成具有足够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在这一点上输给了性价比更高的香港外资进口奶粉 小品牌繁多影响整体竞争力 国产奶粉的品质和安全保障之所以日益提升,与内地监管体制的完善密不可分。 2008年奶粉安全事件以来,国家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早在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原来“九龙治水”的多部门分工监管转变为国家卫生与计生委、农业部、食药监管总局“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一直以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被诟病的“多头管理”产生的风险缝隙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和填补。 随后的201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陆续出台了《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并在其官网开通了“食品抽检信息”专栏,和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官网上的“食物警报”一样,向社会随时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 正是因为有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内地乳企纷纷提高了对奶源的品质要求,整合牧场及奶牛资源,开启艰难改革,对奶粉生产的各个环节展开更加严密的追踪。光明乳业自2008年起即关闭了众多小、散奶源,开始投资新建规模化大型牧场。 不过,媒体和学界普遍认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仍存在不少漏洞。比如,大规模牧场在内地的比例目前尚少,奶粉产业的内地奶源普遍依旧是散户养殖,监管难度大。其次,“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依旧不彻底,三个部门的协调管理是否能建立“无缝”连接,需要时间的检验。另外,近年来内地迅速发展的跨境电商奶粉消费方式更是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监管部门的安全标准和监管的执行力。 在笔者看来,国产牌奶粉的信誉度低,无法忽视国产品牌小众繁多的影响。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奶粉品牌大概有2300-2500个,其中300多个是在国家质检总局登记备案过的进口品牌。也就是说,仅仅是国产牌奶粉就有2000个左右的品牌! 众多的小品牌也大大消弱了国产奶粉的品牌竞争力,这一局面也在发生改变。2015年10月,新版食品安全法启动,新法规定,国内婴幼儿奶粉的配方需从以前的备案制变为注册管理制;2016年1月,国家监管当局便向WTO提交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送审稿)》。 送审稿中的“同一企业申请注册的同年龄段产品配方应当具有明显差异,并有科学依据证实,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系列9种产品配方”的规定,意味着国内奶粉品牌的数量将严格封顶,外资牌奶粉也将一视同仁。 对此,有媒体计算,新政实施后,未来国内奶粉品牌,无论是国产牌还是外资牌,最多总共528个。送审稿一出,即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奶粉新政规定。最严奶粉新政的推出,是对乳粉企业品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恰当时机,也正是国产牌建立品牌信誉度的最好时机。 亟需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国产品牌 尽管如此,一系列内地奶粉安全事件不仅掀起了一阵关于内地和香港奶粉质量安全对比的热议,更将国产牌奶粉的口碑置于风口浪尖。 结果是,国产牌的口碑尚未进入公众日益挑剔的法眼。如此情形的背后,其实正酝酿着一场国内奶粉行业的大变革。在新食品安全法和乳品新政的指导下,要重铸国产牌奶粉的信心,需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建立集中的品牌信誉度,才可以应对未来奶粉行业高端化的价值竞争。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改进,方能重铸中国乳业的信心。 首先,加强国产牌奶粉的品牌竞争力。严格实施“史上最严”乳业新政,使配方注册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奶粉品牌的清理,实现奶粉行业的整合优化,让行业中的强者更强,弱者则被自然淘汰。同时,保证新政对国内企业和进口企业同等适用,同等约束,推动奶粉行业的良性竞争。把握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销售契机,鼓励并支持内地乳企开展有效的线上市场营销。最终,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带动内地乳企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加快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速度。进一步优化“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为落实奶粉从奶源到消费者各个环节的“无缝”监控管理打好法治基础。加快海关和跨境电商的统一注册管理,快速建立针对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渠道的监管模式。鼓励并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社会多元力量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发展监管体制的多元化,更有效地对消费者负责。 第三,加快增进对消费者了解和选购奶粉的引导。相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保持定期公开奶粉安全监测信息,主导或者组织社会多元监管力量,在相关网站上定期发布奶粉选购、甄别的必要知识,引导消费者的参与、互动,引导消费者对国产牌奶粉的恰当认识,增进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 第四,注重媒体舆论的正确引导。组织相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内地大型乳企、社会多元监管力量定期召开奶粉行业会议,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密切配合,强化国产品牌的正面宣传引导,促进媒体称为国内奶粉舆情引导的同盟力量。

文章来源:食品观察家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分享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