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税务总局:营养保健食品制造收入同增6.9%

    7月16日,税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呈现三大亮点。从生产制造看,营养保健食品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较全国制造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1.7个百分点。健康消费增速亮眼,上半年,助行助听产品、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30.1%、7.5%。健康消费预防性支出显著增长,反映出健康意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管理转变。(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14小时前
  • 奶酪消费迎来复苏迹象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奶业大会“中国奶酪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凯度消费者指数业务总监廖为新在此次研讨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奶酪品类市场销售呈现复苏迹象,渗透率有所上升,但与其他乳制品相比,仍有较多增长空间。截至2025年6月13日,奶酪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已缩小到0.1%,市场渗透率也从2025年3月的28.8%提升至2025年6月的29.2%。(新京报)

    14小时前
  • 天猫健康官宣青少年营养品新商策

    日前,天猫健康保健行业资深专家昭觉透露,母婴、药企、营养品品牌正在加速上天猫健康,布局儿童及青少年营养品赛道。对此,天猫健康加码推出专享新商政策,母婴品牌跨界营养品赛道,将可享受一对一,一日开店等新商专属服务。天猫健康还针对新手、进阶、高阶品牌推出三档新商成长政策,包括50%淘客佣金,20%流量加码等,单店最高可享受150万元经营激励金。

    14小时前
  • 伊利三赴链博会发布品质公约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链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50余家企业与机构参展。伊利集团作为中国奶业“链主”企业,已连续三届应邀亮相,并在本届盛会上重磅推出全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展。开幕当天,伊利携手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国研网、搜狐网等,共同发布了以伊利为样本的《中国奶业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中国奶业的实践成果与发展路径。同时,伊利首创奶业AI互动演讲,以前沿科技手段沉浸式讲述中国牛奶的品质跃迁与产业变革,并联合全球合作伙伴缔结《中国奶业供应链品质公约》。

    14小时前
  • 贝因美:控股股东申请预重整

    贝因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浙江小贝大美控股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16日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截至公告披露日,小贝大美控股共持有公司股份132,629,47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28%。其中,被质押或冻结的股份数量为131,105,171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98.85%。小贝大美控股的预重整申请尚未被正式受理,小贝大美控股后续实施重整程序,可能导致其在公司的股东权益发生调整。

    14小时前

 母婴行业观察

奶粉品牌VS线下母婴店,话语权在谁之手?

产业

小五

阅读数: 2972

( 0 )

( 0 )

( 0 )

2023-02-24 11:06

作者:新母婴店


导读:近日,在新母婴店发布的《2023,奶粉左右母婴店命运的日子会改变吗?》一文中,就传统母婴店是否被奶粉裹挟、精品母婴店是否被奶粉捆绑两大话题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此观点,有从业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据其称,“是奶粉需要母婴店,是母婴店左右奶粉的命运。”


由此可见,就奶粉与母婴店谁占主导的问题,业界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剪不断,理还乱”是双方关系的真实写照。


1111.png


一荣俱荣,唇齿相依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品牌方还是渠道商,虽各自逐利而来,但互惠互利或是最好的双赢局面。


《2023,奶粉左右母婴店命运的日子会改变吗?》文章下有条评论不仅很好地诠释了生意逐利的本质,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品牌与渠道间既有主动选择,也有被动接受的真实情境。


1111.png


从奶粉品牌商的角度来看,奶粉需要销售渠道,而母婴店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渠道。据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宝妈最信赖的母婴产品渠道调查中,近50%的宝妈选择了线下母婴专卖店。此外,母婴店作为产品销售的终端渠道,能直接对话消费者,借由门店知名度和导购的专业推荐,能够为奶粉品牌进行强背书,进一步打造品牌势能以及提高产品销量。


从母婴店的角度来看,母婴店同样离不开奶粉。首先对于大部分母婴店来说,奶粉依旧是主力品类,这与其作为消耗品的高回购率、强粘性度等属性息息相关,不仅是连接用户、拉新引流的刚需产品,更为门店贡献了极高的销售占比,其他品类在短时间内很难替代奶粉。去年年底,母婴研究院就门店奶粉经营现状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多数门店奶粉的经营占比在50%左右,部分较高的占比达到60%以上。


1111.png


从一品独大到细分崛起

奶粉在门店地位发生质变?


近几年,受窜货乱价、一件代发等因素影响,母婴店的奶粉毛利被不断挤压,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奶粉这一曾经的王者品类也早已从“高销量且高毛利”转为“高周转但低毛利”。有一位中小连锁母婴店主直言,“现在所有奶粉利润都低,200+以上客单价奶粉单罐赚50都算高毛,20%的毛利都没有。”


除了奶粉品类本身利润持续走低之外,消费者多元细分需求也助推了其他品类的加速崛起,如营养品、零辅食、棉品等,因而,奶粉品类在渠道的绝对主导地位开始有减弱迹象。诸如近几年兴起的精品母婴店,其主要经营品类就不以奶粉为主导,而更多是依赖于零辅食、洗护、营养品等品类。去年我们走访贵州母婴市场时,也有渠道商反馈,“网红精品店的奶粉占比只在10%~20%,也不被主推。”


奶粉品牌与母婴店的博弈共生之道


当奶粉品牌在考量母婴店体量的时候,母婴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挑选着奶粉品牌。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在双方融合的过程中,既相互博弈又彼此共生。


通货大品牌价格几乎透明,母婴店获取利润相对较低,在双方的对峙中,大渠道还能有一些话语权,但对于中小渠道来说几乎无议价能力。即便如此,“通货大品牌还是不得不卖。”原因在于,通货大品牌相对影响力较强,早已深度占领消费者心智。一位婴儿食品省级经销商向我们表示,“奶粉大品牌已经把母婴店绑架了,基本不赚钱,但门店不得不卖,不为赚钱,只为引流,因为你不卖别人就会卖,顾客就会被别的门店撬走。而且,大品牌出了新系列大家还是要抢,撑门面、做引流,面子还是得有。”


与通货大品牌、传统品牌相对应的是新生品牌和中小品牌,有一母婴店老板给出的反馈是,“你奔着小品牌的高利润去,就可能根本没销量,你卖都卖不出去,谈什么利润。”诚然,尽管从客观上而言,中小品牌能够为母婴店带来可观的利润,但目前来看,其在母婴店仍处于劣势地位,话语权不够。因其知名度、影响力范围较小,还需要获得母婴店信任,依托母婴店为其教育消费者,打开消费市场,所以它们会做出更多的让步,诸如迎合母婴店定制产品、为母婴店提供相应品牌支持,甚至让渡部分利益。


纵观全局来看,奶粉需要母婴店,母婴店也离不开奶粉,两者早已形成鱼水关系,唯有相互依存,携手共建,才有望持续掘金奶粉市场。4月13-14日,杭州,由母婴行业观察主办的“出路·新渠道大会&增长品类大会”重磅来袭,到现场,共同探讨2023年母婴店经营与增长之道。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