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母婴行业观察
 热文
向内求,向外修!最新大会干货集锦揭示未来零售启示录
2025-02-26 11:05
忽然一周 | 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参加2025民营企业座谈会;
2025-02-24 10:55
忽然一周 | 布鲁可、BeBeBus、纽曼思赴港上市新进展;36款婴配粉和5款特医食品获批;保健品相关企业近五年逐年递增
2025-01-07 19:57
今年315,跨境保健品被“轮番点名”
作者/营养品情报
导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315期间共有不下20家跨境营养保健品品牌及平台被主流媒体“点名”。
如央广网公众号3月15日发布的推文,某自称来自法国的跨境营养品,旗下多款产品号称具备缓解视疲劳、清肺、防脱发等功效,但记者经调查发现法国法国当地电商、搜索引擎并没有该品牌的相关法语内容或任何产品销售渠道,且主体公司注册资本仅100欧元(约合760元人民币),法人代表来自河南省中牟县。更为蹊跷的是,另一款号称来自新西兰的减肥药,其主体公司与前文中提到的“法国品牌”居然是同一个人。
另据新京报3月12日~15日的系列报道,多家骨骼健康跨境品牌直播间存在夸大功效、混淆概念等问题,且由于跨境电商的特殊性,当消费者遇到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无法退货时,维权就成了难事。
大众网公众号也于3月15日发布了有关跨境营养品的推文,消费者在某跨境电商企业旗下的小程序上分3次花一万元购入保健品,服用后病未见好转,身体又出现其他问题。申请退款遭遇对方拉黑后,消费者经查询发现这家企业早在2023年便被监管部门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
综合各家媒体的新闻报道来看,夸大功效宣传、使用医疗术语、售后服务不佳等是主流媒体集中点明跨境营养品的几大主因,且在报道发出的前后,媒体也向12315平台、品牌属地监管部门进行了举报,直播暂停、商品下架、详情页整改等情况均有。
相关从业者表示,这次几乎是“跨境进口行业自2017年核辐射产地,舆情影响最大的一次”。针对跨境营养品的监管收紧,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近年来,跨境营养品市场在高速扩张中乱象丛生,虚假宣传、伪进口标签、监管套利等问题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权益。部分商家利用跨境电商政策漏洞,将普通膳食补充剂包装成海外“神药”,例如宣称能“清肺”“降血脂”的南极磷虾油产品,既无医学依据支撑,在原产国也未见销售,实则为国内代工生产,通过虚构境外公司及法人的方式伪造进口身份。这类产品常以“糖果”“固体饮料”等低标准类目报关,规避国内保健品注册要求,借助直播带货等渠道夸大疗效,甚至暗示疾病治疗功能,直接违反《广告法》。
监管缺失与标准差异进一步加剧乱象。跨境电商进口的保健品按“个人自用”管理,仅需符合原产国标准,而欧美国家对膳食补充剂多采取备案制,功效宣称缺乏审核,导致大量“擦边球”产品涌入国内。当前跨境维权仍面临举证困难、责任主体模糊等难题,消费者遭遇质量问题时常因商家使用虚拟地址或跨境协调障碍难以追责。
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合规出清的阵痛。未来,随着产业合规工作的持续推进,唯有建立全链条合规体系的企业才能立足。
部分内容来源:跨境营养白皮书央广网、新京报、大众网等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
参与评论